隨著大數據的出現,當前的計算架構逐漸不能滿足需求。減小晶體管尺寸的困難、功耗大以及有限的運行速度,使得神經形態(tài)計算成為一個有前途的替代方案。
神經形態(tài)計算是一種受大腦啟發(fā)的新計算范式,它通過使用人工神經網絡再現生物突觸的活動。這種設備作為開關系統(tǒng)工作,因此ON(開)的位置對應于信息保留或“學習”,而OFF(關)的位置對應于信息刪除或“忘記”。
近日,一個科學家團隊探索了使用新的先進材料裝置模擬人工突觸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用于此目的的系統(tǒng)最終都是由電流控制的,這涉及到因散熱而造成的大量能量損失。而這次,研究人員使用磁離子學,即通過電壓驅動的離子遷移對材料的磁性進行非易失性控制,從而大大降低功耗并使數據存儲更加節(jié)能。
盡管熱耗散隨著離子遷移效應而減少,但對于工業(yè)應用而言,室溫下氧的磁離子運動通常很慢,需要幾秒鐘甚至幾分鐘來切換磁性狀態(tài)。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該團隊研究了目標材料的使用,其晶體結構已經包含要傳輸的離子。這種磁離子靶可以經歷從非鐵磁(關閉)狀態(tài)到鐵磁(打開)狀態(tài)的完全可逆轉變,反之亦然。
鑒于它們的晶體結構,氧化鈷是制造薄膜的選定材料,厚度從5nm到230nm不等。研究人員調查了厚度對產生的磁離子行為的作用,發(fā)現薄膜越薄,磁化產生的速度就越快。
由于在這項工作中實現的運行速度與用于神經形態(tài)計算的運行速度相似,因此進一步研究了最薄的氧化鈷薄膜。特別是,誘導了與學習神經形態(tài)能力有關的效果,結果提供了證據,證明磁離子系統(tǒng)可以模擬"學習"和"遺忘"功能。
除了神經形態(tài)計算,其他實際應用,如磁存儲器和自旋電子學也將從這項研究的結果中受益。將磁存儲器與高能效的磁離子技術相結合,可能是降低下一代數據存儲介質運行能量的一種可能方式,而控制反鐵磁層的磁離子機制目前是開發(fā)自旋電子器件有希望的候選者。
題為Dynamic electric-field-induced magnetic effects in cobalt oxide thin films: towards magneto-ionic synapses的相關研究論文發(fā)表在《Nanoscale》上。
凡注有"環(huán)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huán)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huán)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huán)球傳媒網",并保留"環(huán)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