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融資成本及特點包括什么內(nèi)容?
年來,國內(nèi)已有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進行了研究,但一些研究的局限在于:沒有能夠牢牢抓住融資成本這一主線展開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行為的實證研究。而我們認為,無論是債務融資還是股權融資,上市公司的任何一種融資方式都是有成本的,而評價上市公司外源融資策略合理與否及融資結構優(yōu)劣的最重要的標準或出發(fā)點就是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
上市公司的融資成本存在“名義成本”和“真實成本”之分。目前國內(nèi)大多數(shù)關于上市公司融資成本的研究中所提到的或所計算出來的融資成本實際上只是表面意義上的,即應屬于“名義資本成本”。而的關鍵和實質(zhì)則是究竟應如何合理計量上市公司的“真實資本成本”或“真實融資成本”。對于實施增發(fā)再融資的上市公司而言,無論是股權融資成本還是融資總成本都要比名義融資成本要高得多。
有關融資成本的理論研究動態(tài)指的是什么?
從一般意義上理解,資本成本指企業(yè)為籌集和使用資本而付出的代價,資本成本包括資本籌集費用和占用費用兩部分。資本籌集費用是資金在籌集過程中發(fā)生的費用,但資本占用費用包括資金的時間價值和投者考慮的風險報酬,如股息、利息等。目前國內(nèi)大多數(shù)關于上市公司融資成本的研究都是從上述角度來定義并測算的。年來,國內(nèi)已有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的原因進行了研究。鄭健敏(2001)從社會融資體系的角度探討了上市公司惡意融資的動因,潘偉榮(2001)探討了上市公司過度“圈錢”的社會成因,李曉昌(2001)從行為理論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圈錢饑渴癥”的形成原因,黃少安和張崗(2O01)則從制度和政策因素角度探討了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的形成原因。
值得關注的是,黃少安和張崗(2001)將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總成本定義為股投股利、股權融資交易費用、上市公司的控制及負動力成本以及股上市廣告效應帶來的負成本4個部分之和。在實際測算時,后兩項成本因素內(nèi)忽略,他們測算出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單位成本僅為2.42% ,而同期銀行貸款利率一年期為5.85%,三年期為5.94% ,五年期為6.03% 。他們由此得出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成本要比債務融資成本低得多,因此說明了所謂“免費資本幻覺” 的存在。我們認為,之所以形成上市公司在融資結構和融資方式選擇上的股權融資偏好越來越演變成一種“圈錢饑渴癥”這樣的局面。從根本上而言是因為在新股發(fā)行長期實行行政審批和額度分配的制度之下。包括由國有企業(yè)改制而來的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從IP0時起。就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免費資本幻覺”, 即認為股權融資最大的好處是所募集資金永遠不用歸還,公司效益好時就派送紅股或象征地派點股息。公司效益不好時干脆就”一毛不拔”。事實上,“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以任何方式獲得企業(yè)資本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即任何一種形式的融資都存在資金成本或融資成本。因此,黃少安和張崗(2001)提出的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總成本的計算公式所計算出來的實際上只是表面意義上的/我們姑且稱之為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名義資本成本”。而問題的關鍵和實質(zhì)則是究竟應如何合理計量上市公司的“真實資本成本”或“真實融資成本”這些研究都符合一定的經(jīng)濟規(guī)律,但是它們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局限,即沒有能夠牢牢抓住融資成本這一主線展開對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行為的實證研究,缺乏對實施了股權融資的上市公司樣本的融資前后的融資成本的變化的具體定量比較研究,缺乏建立在經(jīng)濟計量模型基礎上的上市公司融資成本與融資結構的經(jīng)驗研究和深度分析。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茶葉月報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茶葉月報,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茶葉月報“。
凡本網(wǎng)注明 "來源:XXX(非茶葉月報)" 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wǎng)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nèi)進行。